景美集應廟供奉保儀尊王(俗稱尪公或尪元帥),相傳是唐代安史之亂與張巡死守睢陽的許遠(亦有稱保儀尊王為張巡者,或稱為雙忠廟),因保衛國土不屈而死的壯烈氣慨,死後受人們崇祀。唐末,河南光州高、張、林三姓族人因動亂逃亡,最後安抵福建安溪,後為感激保儀尊王的庇祐,乃建廟祭祀,名為「集應廟」。清乾隆年間,三姓族人又渡海來台,仍將保儀尊王奉為守護神。後來三姓分立,各自建廟,高氏族人於 1860 年(清咸豐十年)於景美國小南側建廟, 1867 年(清同治六年)再遷建於景美街現址。
景美集應廟保留台灣傳統廟宇的特徵,具備兩殿、兩廊、兩護龍的標準格局
,精美的燕尾及細緻的剪黏是一大特色。廟內保有清代同治年間製作的木製香爐和咸豐年間製作的尊王座椅,以及十多對柱聯文字,是文山區唯一被列為三級古蹟的廟宇。
有關集應廟修建歷程,台北市文山區景興國小張欽統老師提供補充資料如下 :
景美集應廟自清同治 6 年 (1867) 於現址創建後,曾因大水造成損壞而於清光緒 6 年 (1880) 及大正 13 年 (1924) 整修過。另外,因年久失修的緣故,曾於民國 48 年 (1959) 及最近於民國 91 年 (2002) 年底進行大肆整修。最近這次的 修復工程歷時 500 日曆天,在民國 93 年 12 月 31 日修復完成,並於民國 94 年 3 月 9 日舉行竣工典禮,所以目前所看到的現況即為此次修復工程完成後的情形。
參考相關文獻及現場踏察後,發現剛整修後的集應廟變得煥然一新。在建築結構方面不僅以原貌古法將前後殿與兩護廊修復得更加穩固安全,原本已坍塌殘破的左右護龍也都修復了。而在廟內的彩繪裝飾方面則大都加以清潔後重繪,在外觀方面,屋頂的泥塑、剪粘以及外牆部份,也都重新依原貌加以施作修復,恢復其原本精緻美麗的藝術容貌。
整修前的左右護龍,不是已坍塌損壞而荒廢,就是被隨意使用,環境整潔及觀瞻上都較為殘破與凌亂。現經修復整理後,廟方重新善加規劃。在左護龍增設文昌廳、太歲廳及會議室,右護龍則規劃有財神廳、集應廟管理委員會等使用空間,使得集應廟供奉的神明更多元,也更能符合居民的需求。
大家不妨利用假日時去參觀拜拜一下,保證讓您讚嘆景美也有如此美麗的傳統建築藝術!同時全家可以一起參拜保儀尊王,祈求避疫除病、常保健康,大人還可到右護龍請財神爺多多關照,而學生則可到左護龍參拜文昌帝君,祈求學業進步、考試順利,可以說是適合全家一起去的好地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