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市十四張 (斯馨祠)
「 斯馨祠」土地公廟座落於「店仔街」 ( 今日的民生路 ) 的街底,是新店最早開墾的地區。 廟中現存有西元 1783 年的香爐與西元 1779 年的建廟捐獻碑 ,從捐獻碑中,可觀察十四張一帶早期居民的結構。乾隆年間所築的土地公廟是由觀音石所雕刻而成的,原觀音石所雕刻的土地公廟屋頂,仍靜臥在新廟的一側。廟內所用的石香爐旁記載著 : 「乾隆肆拾肆年歲次夏月立」,說明「斯馨祠」至今已經有近二百三十年的歷史。
「斯馨祠」土地公廟的特色是三個時期建的廟,分別在同個地方共存。上圖示最早的廟宇,但好像只有屋脊是舊的。
始建年代:乾隆四十四年( 1779)
十八世紀以下先民入墾新店地區,溯淡水河沿新店溪,在大坪林渡頭(即店仔腳,今溪園路一0一巷底)上岸,形成貨物集散地。由於店舖櫛比,稱之為店仔街。居民為感謝神明保佑,於店仔街街頭建福德正神廟一座,命名為「斯馨祠」,「斯馨」為「思鄉」(河洛音)轉化而來,表達出唐山過台灣的先民對故鄉之懷念。
兩百多年歷史的斯馨祠是新店地區最古老的廟宇,見證了大坪林店仔街的興衰變遷過程。斯馨祠於乾隆年間創建時本是一座約三尺高,石雕屋頂和屋脊的土地公廟,建材來自大陸福建,並立有「斯馨牌」的建廟捐獻石碑。大正十三年(1924)新店大水,店仔街的商家幾乎全毀,斯馨牌亦流落民間,後來失而復得,現立於廟旁。民國四十八年(1959)八七水災,斯馨祠也因之傾斜,災後曾做簡單的整修以維持原貌。民國八十二年十月由當地熱心人士集資重新修建成現代的形狀。祭祀活動則以 農曆正月廿日 年例的酬神拜拜及 八月十五日 的陳姓聚會為主。
土地滋養萬物,人們為了祈求五榖豐收而崇拜土地,並將其神格化,所以土地信仰可說是最普遍的自然信仰。尤其台灣以其特殊的移墾環境,早期先民在蠻荒瘴癘之地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更仰賴信仰的依靠。於是台灣「田頭田尾土地公;庄頭庄尾大墓公。」大坪林是新店最早開發的地區,遍佈的五座土地公廟,正是新店早期土地拓墾與聚落發展的明證。斯馨祠既是新店最悠久的土地公廟,廟內所供奉的土地公及土地婆更是乾隆四十四年建廟時即由福建請來安座。此外廟中古物尚有斯馨牌古碑及一座雙耳石雕香爐,爐身正面雕有「斯馨祠」及「癸卯年(1783)孟冬旦」,說明斯馨祠的久遠歷史。也使斯馨祠在新店區域開發史上極具代表意義。
留言列表